美国海运公司中国远洋

2020-10-29 1176

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,美国海运企业受到国家全方位的控制,没有独立自主的市场地位,不是面向市场求生存,而是服从于上级主管部门的计划指标。改革开放以后,中国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,引入市场机制对经济放开搞活,美国海运企业原来的方式逐渐被打破。在放宽搞活、多家经营、开展竞争、提高效益的方针指导下,出现了“有水大家行船”的百舸争流景象。

市场机制能够搞活经济关键在于其内含的竞争机制在发挥作用,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。第一,中外竞争。对外开放后,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,来华进行贸易运输的外轮也与日俱增,中国远洋运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。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,中国一方面扩大和加强与外国美国海运界的合作,不仅限于与东欧和发展中国家合办美国海运公司,还与西方国家积极创办合营公司;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与国外美国海运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。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,在中国注册登记的外籍美国海运企业共计47家,分布在中国主要港口城市。欧美美国海运强国在船舶的硬件条件和营运的管理水平都优于中国。

中国的优势在于实行保护主义政策,特别在货载分配上占据主动地位,此外,在船舶代理上也有特殊的照顾,在中国船舶代理业务还没有完全开放、市场尚未成熟之时,中外船舶代理业务主要由中国外轮代理公司一家操纵,而中国外轮代理公司与中国远洋运输公司有着“同是一家人”的特殊关系,因此对中外船舶实行有别的政策,在代理收费方面一直以扶持国家船队、保护其利益为原则,对外籍船舶的代理费标准调高,而对中国远洋运输公司船舶的收费标准或维持原水平或有所下调。纵使有“地利、人和”的优势,巨大的竞争压力无法消除,仅举一例说明,中国冶金部曾从美国进口设备,中远(即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)运费要114美元/吨,冶金部出价110美元/吨,中远不同意,冶金部即租用外轮,运价为90美元/吨。激烈的竞争迫使中国企业更加主动积极地走向国际市场。美国海运企业纷纷在海外设立揽货代理机构,组建货运网络,上海远洋运输公司最早揽运第三国货是在1971年,从法国马赛港运输500吨杂物到意大利热那亚,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开展第三国运输业务极少。

改革开放之后,该公司解放思想,积极开辟国际市场,扩大业务范围,揽运第三国货。1979年,公司就设立了调查货源市场的组织机构,1985年8月组建货运服务部,为上海口岸有权直接签单的一级货运代理,首次突破了船公司不设货运代理机构的格局。上远的改革取得成功,1980年自行揽货20.5万吨,到1993年已达1037万吨。在国际市场业务发展迅速,第三国货占的比例逐年上升,仅1988年揽取534.8万吨,是上远在1978年前自行揽货14年总和的16倍;1983年以后,第三国货占的比例均超过20%,1990年达到最高水平,占46.3%;1991年第三国货运量为964万吨,是1979年的近41倍。

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下,也迫使历来“坐等送货上门”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建立起自己的揽货点、集装箱及货物堆场,在广州、上海、天津、青岛、大连等地成立了中远的货运公司,在北京、沈阳等26个城市设立了货运公司或办事处,1988年公司全年货运量中有52%是承运中国进出口外贸运输中我方派船的货载,有22%是揽运对方派船的货载,有22%是到海外承运第三国货载,其他货载占4%。


电话咨询
咨询留言
在 线 客 服 X

QQ咨询

微信二维码

客户服务热线

18824138009